
金門的小三通航線最近又一次成了媒體焦點。根據廈門邊檢總站高崎邊檢站公開數據顯示,截至8月9日,今年金廈「小三通」航線旅客量已突破一百萬人次,年增超過45%,雖主要仍以台灣民眾往來占比7成以上,但陸籍(含港澳)旅客入出境也占比10.8%,約14萬人次。其中「五一」假期期間,金門觀光人潮暴增,飯店幾乎客滿,餐廳外排隊的隊伍蜿蜒到馬路口。金門與廈門之間,生活圈早已自然生成。
更有趣的是繼五一假期之後,近期金門再次成了廈門動漫迷的「觀影聖地」。因為中國大陸尚未上映由日本所製作的動畫電影《劇場版鬼滅之刃無限城篇第一章:猗窩座再襲》,不少粉絲乾脆搭船來金門金獅影城搶先看首映,有人全套Cosplay而來、有人直接包場,影院業績因此暴增五成。對廈門人來說,跨海至金門看電影,不過是日常生活裡的一段插曲。
在這些熱鬧畫面之外,馬祖依舊安靜。雖然距離大陸沿海不過數十公里,卻沒有類似的生活流動,不僅沒有小三通的人潮、也沒有跨海觀影的浪潮、更沒有與對岸自然融合的生活圈。馬祖的船班依然以天候為界,旅客以觀光為主,與福建沿海的連結只停留在地圖上。
金門人可以在廈門吃早餐、看電影、參加旅遊節;馬祖人卻只能在遠處看著廈門的車尾燈,愈看愈遠。黑色幽默背後,是島嶼現實的落差。回顧金門近年的發展,除了自然景觀,他們刻意營造了留得住人、吸引回流的生活環境。從「金廈旅遊節」到文化市集,從跨海醫療合作到雙向觀光,讓這個小島成為一個可以「過日子」的地方,而不只是拍照的景點。
反觀馬祖,雖擁有壯麗的海岸與歷史遺跡,但類似的風景福建沿海比比皆是。沒有穩定的跨海交通、沒有足夠的文化與娛樂場域、沒有能讓青年留下的工作與生活節奏。本社在日前「北竿華麗轉身」一文中,也曾提醒過自然資源只是底子,真正的競爭力,是能不能營造一個讓人願意長時間生活的環境。
這不只是觀光的問題,更是生存的問題。金門的生活圈,是一種日常互動的結果,馬祖若要跟上,不是多幾張旅遊海報就能達成,而是要中央與地方攜手,從基礎交通到文化活動,從生活場域到產業布局,為遊客打造「留下來的理由」。畢竟金門的夜晚,有閃爍的霓虹和首映的電影,馬祖的夜晚,僅剩壯麗星空,但星空再美,終究不會為你開一班跨海的末班船!
閱讀延伸:梅石莫淪為蚊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