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圖/中華民國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

連江縣立委陳雪生在日前於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的質詢中,直指馬祖醫療與緊急後送機制漏洞,要求衛福部務必提出全年無空窗的備援方案。對馬祖人而言,這不是數據表上的「待改善項目」,而是日常生活裡隨時可能發生的生死關頭。可惜的是,對中央來說,「再研議」似乎比「馬上救人」更順口。
說到「大小眼」,7月28日中南部暴雨成災,農損嚴重、堤防潰決,中央反應神速,立刻宣示災後補助、治水經費與各種農民紓困措施,資源與政策馬上提供給受災地區,效率之快令人肯定。回過頭來,當馬祖人提到關乎人身安全、緊急後送的生死空窗時,卻又成了「要研議、再協調」的標準官話。看來,水淹稻田比隔海病人更能喚醒決策層的神經,人命遠不如農損!
馬祖的問題很清楚:地處海疆,天候變化快,夜間與惡天候下直升機限制多。如果只依賴駐地一架機組而無穩定替代方案,就是把救命黃金時間押在天氣預報和機械零件壽命上。過去案例已反覆證明,後送服務必須「全年可用、快速可起飛、跨機關可協作」。而任何「隨機式」備援,都等於在與天候對賭。
從國外經驗來看,更凸顯台灣與他國差距,首先如澳洲的Royal Flying Doctor Service(RFDS)長期提供偏遠地區的空中救援、遠距醫療與藥物補給,並與地方政府簽署穩定合約,確保救護能量全年不中斷。歐美地區則有隨時待命、15至20分鐘就能援助的國家級醫療直升機網絡(HEMS),基地分布全國,政府與民間簽約運作,依據區域不同需求採取差異化的合作方式,大量減少了災害損失和人員傷亡。
因此,中央若真要展現「對馬祖不大小眼」,應立即落實三項行動:
一、立刻與國防部、空勤總隊、海巡、衛福部簽署「馬祖後送不中斷協議」,明定惡天候與歲修時的替代機制;
二、仿效RFDS建立「遠距醫療+醫藥補給」常態服務;
三、制定專款補助與演練制度,讓地方醫療與空勤能在真實場景中驗證接力效率。
當南部災區能在幾天內獲得補助與資源時,馬祖的緊急後送卻還在「研議清單」裡打轉,這不叫「資源分配」,叫「選擇性關懷」。我們不求待遇加碼,只求救命機制不要輸給治水計畫的核定速度。畢竟,馬祖的病人等不起颱風季結束,更等不起「研議」兩個字的漫長消化。
閱讀延伸:別再口號治縣!醫療是人民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