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坤龍

當我們金馬的鄉親日復一日地辛勤分類垃圾、努力減量,把「環保」真正落實在生活中時,心裡不免會問:這些被仔細分類、層層打包的垃圾,最終會被送到哪裡?縣政府與環保單位近年積極推動「綠色行動」,宣導成果確實顯著,鄉親的配合度更是全國少有的典範。但問題在於,光靠民眾的自律,並不能解決最核心的困境:垃圾最終的去處。
永續口號背後的現實困境
金馬幅員有限,過去雖嘗試設置焚化廠,但因環境承受度不足、居民生活圈小,運轉多年後已停用,如今主要仍需依靠船運,把垃圾送往台灣本島處理。這種模式原本已經步履維艱,如今本島各縣市的焚化爐陸續進入歲修,自身處理能量不足,更難分擔離島的需求。
過去,我們往往著眼於宣導與表揚,讚許金馬居民的環保意識,但這種表揚如果沒有配合長遠的制度設計,最終只是蒼白的安慰。垃圾問題的核心,不在分類、不在口號,而在於現有處理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務實建言合作才有出路其實,早在多年以前,金門前縣長李炷烽就提出過一條務實可行的路:與大陸地區合作,將金馬垃圾直接送往對岸處理。這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簡單的算盤:
第一,成本效益更高。運往大陸的成本遠低於送到台灣本島,不僅能省下高昂的運輸費,也能避免金馬耗費巨資建焚化廠、犧牲寶貴的土地資源。
第二,處理效率更好。大陸擁有成熟的垃圾處理設施與規模,能有效、環保地完成處理,真正做到無害化與減量化。
第三,合作意義更深。這不僅僅是垃圾處理,而是一個務實的跨海合作,能為兩岸未來更多領域的交流打開新的想像。
這個建議,本質上沒有政治算計,而是單純的民生考量。它真正關心的,是金馬居民的生活品質。
他山之石可行案例就在身邊
有人或許會質疑,跨境處理垃圾真的可行嗎?其實,已有成熟的案例可供參考。
以澳門珠海模式 為例,澳門因土地有限,垃圾處理量能不足,便與珠海合作,透過跨境協定將部分垃圾送至珠海的焚化與資源回收設施進行處理。這樣不僅降低了澳門的環境壓力,也帶動珠海相關產業發展,成為區域合作的成功範例。金馬與廈門、福州的距離遠比澳珠更近,若能效仿這種模式,成本與技術問題都更容易解決。
再看 深圳的垃圾能源化項目。深圳「南山環保電廠」被譽為全球最大的垃圾發電廠,每年處理超過500萬噸垃圾,將廢棄物轉化為電力供應城市使用。這種「變廢為能」的模式,不僅解決了垃圾堆置問題,也開創了新的能源經濟。金馬若能與大陸企業合作,將垃圾外運後納入類似的能源化系統,不僅可以徹底解決垃圾危機,甚至能形成一種「綠色經濟循環」的新商機。
政治責任與民生檢驗
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這樣的解方仍停留在紙面。原因很清楚,一些民意代表對於兩岸合作心存顧慮,擔心被誤解、被貼標籤。於是,他們選擇了沉默與觀望。但在這段等待中,垃圾仍一袋袋堆高,環境壓力一天天增加。
垃圾看似瑣碎,卻是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正因如此,它更是一塊試金石,檢驗我們的公共治理是否真正以人民為本。我們需要的,不是空洞的標語,也不是台北政壇上的口舌爭論。我們需要的,是願意彎下腰、從基層問題開始解決的務實精神;是敢於替民眾承擔壓力,而不是推諉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