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海纜又斷?根據台灣海纜監測平台指出,9月1日下午發生EAC2海纜東南亞方向斷線,影響台灣至新加坡的傳輸;該網站資訊也顯示,台灣周邊有8、9條國內外海纜同時斷線,一度引發社會恐慌,擔心全島通訊受阻。數發部隨即澄清實際異常的是台灣通往新加坡的海底電纜,國內對外網路運作並未受到影響。這場虛驚一場,雖讓人鬆口氣,但也再次凸顯出一個老問題:台灣作為高度依賴海底電纜的島嶼,其通訊安全其實始終處在脆弱邊緣。
若從整體來看,台灣是全球網路樞紐之一,多數國際數據須透過海底電纜進出。電纜不是冰冷的設備,而是資訊、金融、醫療、交通與安全的命脈。一旦受損,牽動的不只是上網速度,而是整體社會的穩定。這種隱憂,在離島更是被放大到難以承受的程度。
然而,在台灣本島,海纜異常可能只是讓人抱怨網速變慢;但在馬祖,卻意味著生活、經濟與安全全面受威脅。台馬海纜對馬祖人來說不是便利,而是生存。島上通訊幾乎全倚賴海纜,一旦中斷,整個地區就近乎「瞬間失聯」。雖然政府強調有微波與衛星備援,但頻寬有限,只能維持最基本的連線需求。對醫療系統的即時診療、金融交易的安全傳輸、教育遠距連線及商務往來需求來看,影響都是不可忽視。
數據顯示,全球約有450條海纜,每年平均發生50至100件損壞事故,換算下來,一條海纜每年平均損壞0.1到0.2次。但根據海洋大學教授江雅綺的統計,台馬海纜每年平均損壞高達5.1 次,是全球平均的25到50倍。如此頻繁,遠遠超出自然或漁船誤觸所能解釋。
更重要的是地緣政治。台馬海纜位處兩岸敏感海域,過去已有船隻活動引發外界揣測。這樣的異常頻率,不能僅視為「偶發事故」,而是實實在在的戰略脆弱點。當台灣在國際供應鏈與區域安全中扮演關鍵角色時,任何「黑天鵝」事件,都可能演變為全面危機。
這不只是修纜的問題,而是戰略思維的缺口。政府應正視台馬海纜的異常,並提出長遠對策,如劃設護纜區、禁錨區,並強化海巡監控及水下監測,降低人為風險,保護基礎設施。並加速推動新纜計畫如「海馬四號」,並同步擴充衛星、微波等替代通道,提升備援能量。同時將海纜納入關鍵基礎設施安全框架,與資安及國防聯動規劃。最後則確保居民能即時掌握狀況,避免謠言滋生,建立共同應變的信任基礎。
這次新加坡方向的異常雖然只是虛驚一場,卻再次提醒我們:海纜安全絕非理所當然,而是每天都在面臨的挑戰。尤其在馬祖,這更不是抽象議題,而是切身的生存課題。當台馬海纜的異常率高居全球之最,政府若仍抱持「碰到再修」的態度,只會讓危機日益積累。唯有從宏觀戰略到地方治理全面強化,台灣與馬祖的數位命脈,才能真正擁有安全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