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圖/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公車迎來新紀元,由公車處推動的新車汰換與智慧化正式上路,不僅有以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黃魚」為主題的特色藝術公車,也進一步提升連江縣公車的智慧化。
公車處作為馬祖重要的交通服務提供者,其新車亮相本應是地方大事,然而,「黃魚公車」的設計卻顯得有些「自曝其短」,讓馬祖人感到啼笑皆非。回顧馬祖的漁業歷史,大黃魚曾經是重要的漁獲,但時至今日,這個物種在我們的海域已是稀有珍品,近乎絕跡。漁業署的資料也證實,黃魚已非馬祖近年來的主要漁獲,現在的漁業更多是以人工養殖的淡菜、牡蠣等為主。一個外地來的團隊,為了一場國際藝術島活動,卻未能深入了解馬祖的漁業變遷與現狀,草率地將「黃魚」作為主要意象,不僅未能精準傳達馬祖的在地特色,反而給人一種「想當然爾」的不認真感,讓知情的觀光客或在地居民看了,難免感到尷尬。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次公車處大手筆汰換了8輛新車,總決標金額高達4,312萬元,其中公車處需自籌1,424萬元,這無疑是一筆龐大的開銷。但翻開公車處過去的營運數據,卻無法支撐這項投資的合理性。根據公車處提交給連江縣議會的114年5月工作報告,113年10月至114年3月,南竿公車的平均載客率僅有15.57%,北竿更只有10.11%,而台灣好行的載客人次在旅遊淡季期間也僅有1,762人。儘管公車處強調服務鄉親與學生的使命,但公車的使用率確實長期處於偏低狀態。在縣府預算捉襟見肘,各項建設都面臨經費分配不公的質疑時,一次性購入如此大量的公車,且承載率數據持續偏低,這筆龐大的支出是否為精打細算後的決策?公車處未來又將如何提高承載率?
公共運輸不僅是居民的民生需求,更是觀光發展的命脈。馬祖即將迎來重要的「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觀光署也推動「徒步漫遊」的深度旅遊模式。公車處應打破單純的接駁思維,更積極地進行橫向整合,成為串聯藝術島與徒步體驗的最佳夥伴。例如,可以規劃藝術島專屬的公車路線,將遊客從機場、碼頭、飯店精準送達各個藝術展點,並提供更密集、更具彈性的班次。同時,與「徒步漫遊」路線深度結合,讓遊客能在徒步累了之後,隨時能搭上公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或返回住宿點。透過這些創新服務,公車不僅能提升利用率,更能提升遊客的旅遊便利性與體驗,讓公共運輸從「虧損」轉變為「加值」的服務。
至於近年公車處極力推動的智慧化服務,則更需在地脈絡與數據檢核。期許公車處能夠正視這些質疑,未來在推動新計畫時,能更謙卑、更認真地與民眾溝通,並提出具體的營運改善方案。畢竟,讓馬祖迎向智慧未來的,不應只是彩繪在公車上的漂亮圖案,而是真正能夠承載馬祖民眾與觀光客期待的務實與效率。
閱讀延伸:馬祖必要提升交通品質 才能帶動觀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