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金門酒廠與馬祖酒廠有如「神話」與「童話」的差距、並點出核心問題:同為縣營事業,金門酒廠的管理及銷售制度就是較馬祖酒廠完善而嚴密;從淨利比(金酒4.92% vs 馬酒0.018%)更看出馬酒從內控管理到銷售都有極大問題。
從企業角度來看,當公司發生相關問題,應該先進行內部整頓,然而身為母公司(縣府)的CEO(連江縣長),縣政資歷豐富(歷任副縣長、交通部觀光局馬祖風景管理處管理處處長,縣政府參議、秘書長、企劃室主任、教育局局長),不可能完全不知道馬祖酒廠的沉痾弊病,然而他上任後還是沒選擇流汗辛苦,甚至可能得罪地方的酒廠體制改革,反而轉身擁抱華麗不實、一閃即逝的鮮豔鎂光燈。
王忠銘自就任以來,頻繁率團遠征對岸,高調宣稱要將馬祖高粱酒推銷至廣闊的大陸市場,不僅親自站台推介,更不斷傳出「免關稅」、「設置集散地」等利多消息,聲勢浩大,彷彿馬祖酒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然而,當我們將目光從這些華麗的政治公關活動,轉向審計部那份冰冷且不帶感情的財報時,卻發現馬祖酒廠的經營表現,更像是一輛在通往宏偉願景道路上,突然「酒駕」失控急轉彎的車。
第三幕:王忠銘的「跑馬」秀,馬酒的「原地踏步」
王縣長曾公開表示,他期待馬祖能再開一家新廠,以「布局大陸白酒市場」 。他與大陸方面達成了「馬祖酒免關稅」的共識,並在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海交會)上親自站台,推介馬祖高粱。
縣長高調的「大陸行銷戰」,獲得大量鎂光燈焦點,走兩岸紅利路線,理應讓酒廠在營收及淨利上有所增長。若這些「努力」能帶來實質效益,那麼馬祖酒在大陸地區的銷售應該有亮眼成績、並帶動母公司的淨利成長,而非原地踏步。如金門酒廠(廈門)貿易有限公司在113年度就貢獻了6.9億的營收、1.3億的淨利,反觀馬祖酒廠不僅沒有大陸營收數字,112年與113年總營收竟還小幅減少(112年營收65億、淨利121萬,113年營收60.8億、淨利114萬)。
這引出一個核心矛盾:縣府的這些「跑馬秀」究竟是為誰而做?效益何在?縣長頻跑大陸是為了實現真正的銷售突破,還是為了在國內營造一種「我正在為馬祖拚經濟」的政治形象?那些關於「免關稅」和「市場集散地」的宏大敘事,在冰冷的審計數字面前,顯得格外諷刺,也打臉了王縣長當初「將馬祖酒推銷到大陸」的說法。
審計報告的數據與金馬兩地酒廠的鮮明對比,共同揭示了馬祖酒廠的深層困境。這不單純是產品好壞的問題,也不是市場潛力大小的問題,而是連江縣政府的施政路線問題。縣府熱衷於帶隊參訪、設置展館、在臉書上簽酒拍照、宣傳願景,這些都屬於「外顯式」的政治公關。然而,真正能夠改變局面的「內在式」改革,例如收回銷售主導權、建立自有品牌、多元化銷售通路、或是設立像金門那樣的專業貿易公司,卻遲遲未見蹤影。
馬祖酒廠業績停滯,是縣府「重走秀輕實事」的縮影。這種只做表面功夫、不觸及核心問題的「治理」方式,不僅讓縣營事業原地踏步,更讓馬祖民眾對「發展」的願景感到疲乏。一個地方的繁榮,從來不是靠幾場政治秀就能實現。真正的發展,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規劃、持之以恆的執行,以及直面問題的勇氣。
馬祖需要的,是真正能夠「做對事」的縣府,而不是只會「說好話」的政治家。如果只顧著「跑馬」而忽略了腳下的路,馬祖酒廠這輛車,恐怕永遠只能在原地空轉,再華麗的遠征,也只是一場徒勞的「失控酒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