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在上一篇「馬祖酒廠空轉現形記(一),本刊引用審計部決算資料,探討了馬祖酒廠在經營上的眼高手低及預算編列的重大問題。進一步翻開財務報告,竟驚見馬祖酒廠「存貨」科目高達6億8,863萬餘元(73.79%,達到流動資產7成),更扯的是所謂的「金馬和平紀念酒(0.5L)」自111年5月出售2盒後,直至113年底的2年期間完全沒有銷售紀錄,難道酒廠一開始就打算將其「囤」成老酒?是否因為是不會倒的縣營事業,馬祖酒廠就可以如此擺爛?
要真正看清馬祖酒廠的困境,除了檢視自身問題外,最好的方式是與同為縣營事業的金門酒廠進行對比。金門酒廠年年大賺、充盈縣庫(113年度共繳金門縣庫46億元),馬祖酒廠卻像個微型企業、活下去就好,更誇張的是根據報告顯示,截至114年2月底止,酒廠還欠連江縣政府應該捐贈的2億6,890萬元。對比金門酒廠與馬祖酒廠,一個捐數十億、一個還在欠錢,宛如故事中的「神話」與「童話」。兩相對比,不僅看出金門酒廠與馬祖酒廠在規模上的差距,更顯示兩者在經營哲學與市場布局上的天壤之別。
第二幕:望塵莫及的真相,金酒「神話」VS馬酒「童話」
攤開比較表,首先是規模上的懸殊。金門酒廠在2024年(113年)的營收高達約新臺幣132億元、淨利5.2億餘元、淨利比約4.92%;反觀馬祖酒廠營收看起來還有金門酒廠一半、60.8億的營收,但可笑的是馬祖酒廠淨利僅約114萬、淨利比0.018%,相差273倍,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更別說金門酒廠年年繳數十億給金門縣府,馬祖酒廠還在欠連江縣府錢,兩個酒廠都是離島爸爸的兒子(縣營事業),表現卻天差地遠,到底是爸爸不管教,還是兒子不學好?
實際上,金門酒廠不僅規模龐大,更重要的是公司擁有完善的銷售網絡與制度。金酒在大陸廈門設立了「金門酒廠(廈門)貿易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在中國大陸擁有法人地位、實繳資本100萬美元、有32名員工的專業貿易公司。這意味著金酒擁有自主且專業的銷售網絡,能夠直接掌控其產品在大陸的市場布局與營銷策略,113年度更為金門酒廠貢獻1.3億營收。另一方面,金酒對其代理商有著嚴格的篩選標準,包括數千萬元的資本額、高額的銷售實績,以及300家以上的經銷站點。透過高度制度化、分層嚴密的銷售體系,確保其市場的掌控力和擴展性。
相比之下,馬祖酒廠的銷售模式則顯得極度脆弱。其主要銷售策略是「代理制」,如過去其主力產品「八八坑道」系列高粱酒全部由單一代理商「世華公司」處理,這種模式將品牌與通路主動權拱手讓人,導致品牌主導權的流失。如今市面上的「八八坑道」系列酒,雖然還掛著馬祖的名字,實際上卻早已被世華主導,甚至連生產都轉到嘉義福祿壽酒廠,嚴格來說已經是「嘉義酒」而非「馬祖酒」。
如今,又是經銷權(承釀淳)、經銷商(泰山),馬祖酒廠還是不學乖,「不是自己的,怎麼會珍惜」,無怪乎會出現兩年沒賣一瓶酒的荒誕情事!長此以往,馬祖酒廠不僅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基礎,反而讓最具市場辨識度的品牌外流,成了代理商的「商標提款機」。若以現況繼續經營,馬祖酒廠很可能連「代工廠」都稱不上,因為它連產品與品牌的命脈都不在自己手裡。
而金酒與馬酒的對比更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當縣長在大陸高談闊論「免關稅」和「建立集散地」時,卻忽略了馬祖酒廠連自己的品牌與銷售命運都無法掌握的核心問題,又談何大規模開拓大陸市場?明明都是縣營事業,金酒的「神話」是建立在專業與制度上的長年耕耘;馬酒的「童話」則停留在舞台宣傳與對外喊話,甚至把品牌拱手讓人。差距,既在規模上,更在主管機關的經營哲學與市場布局上。在金酒面前,馬酒不只是「望塵莫及」,更像是自己蒙住眼睛,卻還在黑暗中高喊「前途光明」的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