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建維
昨天(28日)北竿又傳緊急後送事件,一名男性鄉親因為胸痛,考量因天候狀況未達直升機起降標準,改由海巡會同連江縣消防局救護人員協助運送。這再次提醒我們,南竿與北竿之間僅有約20分鐘船程的島際交通,仍深受海象影響,危機頻仍。
這類因交通或醫療資源不足而引發的事件,在臺灣離島並非首次出現。以金門烈嶼(小金門)為例,直到金門大橋通車前,小金門居民醫療及交通極度受限,海象稍差就不克登島就醫,延誤急救風險極高。類似情況亦見於澎湖、綠島、蘭嶼等偏遠離島。當地醫師難以長期進駐、醫療資源匱乏,許多重症病患須仰賴海空後送,尤其颱風或浪高時更是延後送醫,令人憂心
馬祖南北竿本島地理鄰近,現行運輸完全依賴船班,但一來南北竿間晚上並無交通船,二者海巡、醫療團隊與後送人員若遇惡劣天候及海象,不禁救援直升機無法起降、船班也無法開航。一旦關鍵時刻難送出,輕者延誤、重者遺憾。北竿與南竿約七成人口集居兩島,一旦重大傷病,若無即時接駁或空中後送配套,生命可能瞬間改變。
馬祖大橋(南北竿大橋)的建設,正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該橋設計全長約 4.3 公里,將南北竿交通車程大幅縮減至僅3至5分鐘,對於緊急傷病就醫、災害撤離、交通調度等,都將大幅提升效率與安全性。
別讓生命成為沉重的代價!交通部、公路總局、縣府與中央機關務必加速推動南北竿大橋工程。不僅需要推展可行性研究與規劃設計,更應盡快啟動招標與施工階段。工程要同步規畫緊急救護通道、專用醫療車道及橋下通航安全,確保未來橋通車後馬上具備應變能力。
另一方面,在建設完成前的陣痛期,相關單位亦應可透過醫療資源整合與定期人力派駐如透過 IDS 系統與責任醫院合作,定期巡迴醫師、遠距會診與電子病歷串聯,提升當地遠距醫療能力、減少不必要後送需求,確保居民生命安全。
一座橋,不只是連結兩島,更是連結安全與希望。馬祖大橋一旦興建完成,將成為馬祖真正的生命橋,期許所有地方與中央機關,攜手推進橋梁建設與後送機制,讓馬祖人能安心生活、不因交通與醫療不便失去生命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