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在五一黃金週期間,與大陸僅一水之隔的金門,單日小三通出入境人次一舉突破5,215人,水頭碼頭長龍綿延,船班頻頻爆滿、每天12班來回班次幾乎座無虛席,入境旅客高達2,465人次,街頭巷尾「發大財」景象熱鬧非凡,昇恆昌金湖廣場、國賓影城、免稅商店街人潮洶湧。
金門縣政府借勢微信、小紅書大力行銷,前期預先部署福建莆田、泉州推介活動,並在家樂福、金湖廣場等熱點豎起大型看板,幾乎讓所有大陸自由行旅客都忍不住刷一波「打卡」,商圈業績上漲、旅客「回甘不躁」,金門用購物中心、電影院、免稅店等硬體吸引了陸客,彷彿島上每一處商場都變成提款機,也讓金門縣長與觀光處長成了「金門首富」背後的隱形推手。
同一時間,馬祖雖也開放小三通,卻似乎始終穿著乾涸的口罩,在吹哨的舞台上尷尬跳舞,頻頻往大陸跑的縣長王忠銘與官員行程排得密不透風,卻未能喚來可觀的商機增長,陸客人數遲遲追不上金門的步伐。
究竟是「天公不作美」,還是「縣長私奔秀」?回顧連江縣長王忠銘與團隊走南闖北,從福州踩線到泉州簽約,不吝惜每一次鏡頭前的「熱情揮手」,官員們會議頻繁、屢屢獻策,卻沒能在港口與商圈留住更多人潮,反被拱成「專案虎」,光溜溜地在新聞稿上刷存在感,卻空手回歸,上演一場「金門都發大財,馬祖只拿空包彈」的旅遊大戲。
實際上,馬祖與金門同享「小三通」優待,卻因運能天差地別而大相逕庭,金門每日多達12班次,小三通出入境旅客人次截至4月底已突破55萬人次。反觀馬祖卻因每週僅限數班航線,大陸旅客中轉困難,交通複雜程度堪比無頭蒼蠅,被學者喻為「小三通的縮時版」。
不僅如此,馬祖商圈缺乏大型購物設施,也無法提供如金門般的免稅商店街、影城與美食一條街,消費選項寥寥可數,議長就曾直言,提升馬祖觀光最大瓶頸就在於「進出交通不便、商業結構單一」雖然縣府擬定了《馬祖觀光發展與陸海空運輸整體規劃》,卻似乎流於書面報表,缺乏落地執行的細節與資源整合,導致政策彷彿「紙上建築」,無法真正在碼頭與商圈發芽。
更有趣的是,縣府行銷多聚焦於官方機關互訪與人情往來,卻忽略對大眾旅客的數位行銷與產品包裝,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小紅書上,馬祖的曝光遠不及金門那些繽紛的購物攻略與美食試吃直播。
金門靠的是「人潮+消費+體驗」的三合一引擎,馬祖若想擺脫「空包彈秀場」的尷尬,必須先停止「跑行程秀臉面」,深刻檢討自身。一來簡化小三通申請與配額、提升航班與船班的頻次,同時在南竿、北竿設置高質感免稅店、文化創意市集與夜間燈光秀。更要懂得精準行銷,打出「藍眼淚」與「眾鳥天堂」的雙重觀光牌照,而非單打獨鬥的「縣長秀場」式推廣。
如果馬祖能真正放下面子、攤開問題,並提出落地有聲的觀光政策,讓陸客來一趟不只「拍個照就走」,而是「買個伴手禮再坐船回家」,那麼,下次小三通統計數字裡,馬祖或許就能寫下屬於自己的「發大財」傳奇,而不是成為眾人茶餘飯後的笑料。
閱讀延伸:迎接陸客,金門準備好了!馬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