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為了宣導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縣長王忠銘與縣府文化處團隊於今年4月19日至21日兵分兩路,王縣長代表馬祖前往日本參加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開幕式,藝術島團隊則赴韓國北部旅展,打造「天涯海角小酒吧」,吸引數百名韓國民眾在社群留言互動,展現馬祖美食與策展理念的魅力,縣長本人更拍攝短片,展現行動力及親和力。
然而這樣的華麗走秀,究竟能有多少實質效益,網路論壇上有鄉親諷刺「到韓國、日本宣傳看似風光,能帶回來多少觀光客?100個韓國人還是200個日本人?」質疑這種浮誇秀場與馬祖現場的真實需求是否嚴重脫節?回顧第二屆藝術島,各展點觀展人次僅2萬餘人,媒體報導人次也多是新聞轉載,更別談遊客留島深度體驗後的感想及感受,必然具有極大侷限性。
先前縣府曾經預估,2025年全年至馬祖旅遊人次可望突破12萬人,但其中旅遊補貼與陸客團隊占了極大比例,幾乎變成「有補貼才有人」的畸形模式。更令人憂心的,是近年在天候與疫後出國潮雙重夾擊下,離島旅遊早已顯得「冷颼颼」整體遊客人數同比下滑,這點從台灣-馬祖兩地航空運輸量較往年減少就可得證,顯示「走出去」策略尚未轉化成「人進來」的實質成果。
為了馬祖國際藝術島,縣府近年動用許多資源大力宣傳,更花功夫向公營事業募款,去年向台電、經濟部申請數百萬補助,只為將藝術島標案經費拉高,此舉也引起在地業者嘲諷為「這筆錢打水漂,卻帶不回一船遊客」。實際上,馬祖當前最亟需的是「刀口投資」,將資源用在提升基礎設施、在地導覽與深度體驗上,絕非千里迢迢秀場秀藝人,回歸地方特色,才是吸客王道。
回顧以往,馬祖真正能留住旅客的,是四鄉五島獨有的跳島體驗、藍眼淚星空之旅,以及在地人文故事,與其有空不斷宣傳,倒不如把預算投向升級浮動渡輪碼頭與候船室、培訓本地社區導覽志工,同時整合離島遊客服務中心,並與農漁產業結合,推動「魚人共旅」、「農夫廚房」等深度行程。如此一來,遊客不只看藝術裝置,更能與島民共創回憶、真正在馬祖落地生根,而非成為一場「花大錢的國際秀」。馬祖最珍貴的不是炫技式的大陣仗,而是「島上人的熱情與島嶼本色」。把錢花在刀口上,回歸到土地與人情,才能讓馬祖永續發光!
閱讀延伸:風光開埸 落寞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