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溢誠
不對稱作戰(Asymmertric warfare)概念早在1997年美國國防部《防衛審查報告》就公開陳述,其型態包含作戰力量(數量及強弱)、時間(速戰速決或拖延戰術)、空間(活動部署地)、技術水準(科技武力)及手段(政治或經濟制裁)等;其實中國古代《孫子兵法》謀攻篇就道出其奧妙:「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不管是先人的智慧或是現代透過模式模擬縝密分析的作戰方式,都脫離不了必須與時俱進,來達到克敵致勝的目的。
在1930年代爆發的日本侵華戰爭,中國地大物博、兵源充沛,卻未佔到任何便宜,8年對日抗戰,超過322萬軍人傷亡,是日軍的7倍之多,再對照最近俄烏戰爭,雙方的戰損已趨於接近,坐實了軍備的數量多寡及籌建精良與否,仍要有合適的戰術、戰法來支撐;現況台灣已從過去的被動防禦提升為主動應對,雖然致使三軍部隊疲於奔命,但確實能為國土防衛盡上更完善責任,不對稱作戰用在由島嶼組成的台灣來說,更有其運用的價值。
面對最大的假想敵「中國大陸」,外(離)島的戰略地位非同小可,其中馬祖列島更是重中之重,原因除了是兩岸地理位置最接近的陸地外,其36個島嶼如若咽喉要地,進可攻退可守,又可成為後勤軍備的運補要道,曾經國軍最精良的陸軍193師、269師及空軍防空砲兵團就駐紮在此,並責派兩位中將(馬防部、東引指揮部)鎮守,顯見其重要性。囿因連江地區人口僅1萬3千餘人,符合服兵役年齡的青年人口更只有2千多,以至於超過9成在馬祖服役的軍人都是離鄉背景的台灣島內年輕人,隨著國軍員額縮減,常態駐軍不像過去的百萬雄師,幾經變革後,從全募兵到現在又要恢復1年為期的徵兵制,也就是說「國軍抽籤金馬獎」將再現新訓中心。
傳統的建軍戰略思維既已改變,編制不復過去,又摒棄了全志願役的政策,用在外(離)島是否合適呢?國人都清楚知道,恢復長時間的兵役是站在國家立場,以保護領土預作準備,但縮小範圍以馬祖地區為出發點,如能確保在地子弟都能留於家鄉,才是更能遂行「自己國家自己救,自己家鄉自己守」的同心目標。國防部近年採購的標槍、刺針及自主研發的紅隼等個人攜行飛彈武器已陸續交貨,該部也對未來即將服兵役的青年學子預吿將會操作這些輕型單兵作戰裝備,來強化戰場戰鬥技能。
看似極有道理的軍事安排象徵保國衛民的偉大情操,真有這麼簡單嗎?不對稱作戰難道就是從昔日的重裝師調整成四不像的應付部隊?就像從前越軍帶著六六火箭彈躲在樹上襲擊進犯之敵?地方執政的父母官是否能為自己的子弟發聲?還是只能任憑民進黨自私的在自己周邊建構一層層的防禦網,穿上厚厚的鎧甲,而放任馬祖囝囡死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