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邦浩 社長
馬祖不能再習慣「形式熱鬧、內容空洞」的日常
11月的馬祖,是一個很適合觀察「形式與實質差距」的日子。14日清晨的議會大樓,議員們陸續走進議事廳、第8屆第6次議會正式開議。接連幾天的施政報告,民眾本以為接下來會是一場議員深入問政,與縣府共商馬祖未來的場域,至少也是對縣府施政方向的檢驗。然而,不久後,議員的座位開始出現間歇性的空缺,有人接了電話離席,有人前腳剛剛簽到,後腳就像有急事般匆匆消失,議事廳裡的座位空下去的速度,比行政部門回答問題的速度還快。
在一個小地方,民眾向來重視議員「是不是有來」、「是不是有講話」。但這一天,議會氣氛卻顯得微妙:開議儀式完整、程序也按表操課,只是少了那麼點「把事情討論到位」的認真。那種似懂非懂的缺席感,飄在空氣中,像是一種默契,只要形式上到場就好,實質上怎麼參與,似乎不再那麼重要。
就在同一天的另一端,跨海的福州傳來另一種熱鬧。台旅會福州市辦公室成立十週年慶典,人潮湧動、祝賀聲不絕於耳。看起來是個盛大場合,過往十年的交流成果,被逐一端上台面,甚至讓人感受到一種「兩岸旅遊合作前景無限」的歡快氣氛。但若靜下心來想一想,數字告訴我們的卻是另一個現實:十年來,福州來馬祖的旅客依然稀少,稀少到活動越熱鬧,反而越顯得尷尬。實際上,從馬祖前往福州的旅客更多,畢竟福州購物選擇更多、交通連結更完整。
兩件事情本來彼此無關,卻在同一天發生,無形中構成奇妙的平行對照:議會有程序,缺的是持續;觀光有活動,缺的是旅客。馬祖很擅長把「儀式」做得像模像樣,但不太擅長把「內容」補到實處,議會的程序完整,卻缺乏足夠的提問與討論;觀光的慶典盛大,卻難以帶動對等的旅客流量。
馬祖是小地方,選票小、民情近,一個議員的到離席、一道旅遊政策的起落,都會直接反映在民眾的感受上。十年來,福州來馬祖的旅客沒有顯著增加,這不是誰的錯,而是現實正在提醒「活動不會自然帶來市場,簽約不會自動吸引旅客。」同理,議會再怎麼開,若討論深度不足,也不會讓政策更精準,也不會讓施政更扎實。
這一天的兩個場景,或許沒有任何直接連結,但它們像是馬祖治理的一面鏡子。議會裡,大家都來了,但不一定待著;福州慶典裡,大家都說了,但旅客不一定會來。相關部門的確努力在做事,只是努力的方向,偶爾更像在應付形式,而不是追求結果。馬祖需要的是能真正推動事情的人、能確實監督的議會、能導入旅客的政策,而不是更多的典禮、更多的開場、更多的合照。馬祖真正欠缺的,不是會議與活動,而是內容與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