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維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將再度開幕,今年主題是「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縣府大張旗鼓宣稱「馬祖走向世界,藝術連結國際」,國際藝術家名單閃閃發光。然而,這場看似「文化盛宴」的背後,是否真能帶來地方文化的生根與共鳴?還是又一次的「行銷煙火」?
請國際藝術家來駐島創作,雖能讓馬祖躍上國際視野,然而過去兩屆的經驗卻讓人忍不住苦笑,藝術家們短暫停留,帶著「馬祖符號」做點創作,留下網美打卡的裝置作品,然後揮手離開。至於當地居民,多半只能在新聞照片裡看到成品、或在社群分享「我們這裡也有國際藝術節!」藝術本應與土地共鳴,與居民對話。但如今的馬祖國際藝術島,卻更像是「國際藝術家體驗營」,與其說「文化扎根」,不如說「文化浮光」。如果地方始終只是場景,居民只是觀眾,這樣的國際化,終究只是表面的風光。
另一方面,縣府不斷強調「藝術帶動觀光」,但從上屆的現實經驗來看卻是島上訂房爆滿、機票船票難求、交通接駁不足,遊客為藝術而來,卻在碼頭大排長龍;藝術裝置再夢幻,也擋不住旅宿不足、導覽資訊簡陋的窘境。馬祖觀光早已存在季節與運能的瓶頸,藝術節只是把問題放大。如果這些基礎不解決,再多的「國際宣傳」都可能變成「國際笑話」。
想讓藝術節成為真正的文化品牌,縣府該先從「基礎工程」下手:交通、住宿、導覽,甚至飲食服務,都該匹配「國際藝術島」的標準。否則藝術家在藍眼淚邊吟詩、觀光客卻在民宿門口徹夜求房,這畫面比藝術更荒誕。
藝術島可以是馬祖的重要品牌,甚至改變觀光定位的契機,但它不能只是「曇花一現的熱鬧」。真正的國際化,更不是請幾個外國藝術家拍照打卡,而是讓地方文化在創作中被看見,讓居民從觀眾變成參與者。馬祖民眾值得一個能真正對話世界的藝術節,如果縣府只顧煙火,不顧根基,那麼藝術島的熱度,終究只是海風中的一陣過客。
閱讀延伸:別再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