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坤龍

近日,大陸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席捲兩岸影壇,不僅刷新票房紀錄,更引發了宗教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的深度結合。例如,在福建漳州,有廟宇特意「帶著哪吒去看哪吒」,讓信眾與神明共享文化盛宴,這樣的創舉不僅增添話題性,更成功拉近了年輕人與傳統信仰的距離。然而,對於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文化底蘊深厚的金門與馬祖而言,在兩岸文化交流的創新方面,似乎仍顯保守,未能善用這樣的熱潮來推動自身的宗教與藝文發展。
金馬三太子信仰的根基與現狀
哪吒,亦稱三太子、中壇元帥、太子爺,是民間信仰中英勇無畏的少年神祇,在閩南及台灣擁有廣大的信眾。金門同樣也有濃厚的三太子信仰,例如金城鎮的北鎮廟日前特地從台灣訂製了地區首尊「軟甲」太子爺,並組成「中壇元帥會」,吸引當地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積極投入,學習傳統的腳法與身法,以期在廟會活動中展現風采。又例如坂里境玉皇廟李哪吒三太子位於連江縣北竿鄉,主祀神為哪吒三太子,1983年由村民募集資金興造。廟楹聯云:「廟貌巍峨地靈人傑,神功浩蕩物阜民康」,主要祭祀活動是近日宣傳的元宵節三太子李哪吒玉皇廟擺暝祭祀酬神。種種這樣的努力無疑體現了地方文化的延續與青年力量的凝聚,然而,這樣的傳統文化活動若僅止步於地方慶典,而未能進一步轉化為兩岸乃至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樑,未免可惜。
台灣的創新經驗:電音三太子與民間文化的融合
反觀台灣,寺廟文化在民間深根已久,且不斷推陳出新,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電音三太子」。這一創意源自傳統廟會陣頭,將哪吒形象與現代電音舞蹈結合,使之成為各大宗教慶典、觀光活動中的熱門表演。然而,即便電音三太子在台灣大受歡迎,其影響力仍未能突破閩南文化圈,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
金門、馬祖的機會:以哪吒為核心打造文化品牌
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門戶,金馬有機會借助哪吒的熱潮,整合本地與台灣的三太子信仰,打造獨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品牌。例如,可以籌辦「兩岸三太子文化節」,邀請台灣、福建及其他地區的三太子廟宇共同參與,通過藝文表演、信仰儀式、文化論壇等多元活動,讓這位家喻戶曉的神祇成為連結兩岸的文化符號。同時,也可發展相關文創產業,如哪吒主題商品、動畫影視作品、數位互動體驗等,使哪吒的故事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喜好,甚至推向國際市場。
讓金馬成為兩岸文化創新的示範點
哪吒的形象從佛教護法到道教神將,再到現今的流行文化符號,展現了民間信仰的適應力與創新潛能。金馬若能抓住這波熱潮,將三太子信仰轉化為藝文與宗教交流的雙向引擎,不僅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競爭力,也能在兩岸關係中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力。金馬不應只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應成為文化創新的領航者。
閱讀延伸:曹舜:傳承青蛙神信仰,搭建兩岸文化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