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符坤龍
![](https://matzunew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S__129515523.jpg)
隨著兩岸關係持續低迷,金門與馬祖的角色愈發顯得重要。回顧歷史,「金門協議」、漁船事件、士兵事件等一系列兩岸衝突與協商皆發生於金馬,顯示此地在兩岸關係中的特殊性。金馬不僅是兩岸分裂的前線,更是可能成為和平的起點,然而,台灣當局對於兩岸和談的態度卻日益冷漠,甚至採取敵意態度,嚴重阻礙了兩岸和平發展。
金馬:戰爭與和平的交會點
金馬曾是戰火最激烈的地區之一,歷經823砲戰、古寧頭戰役等,成為兩岸軍事對峙的象徵。然而,金馬也見證了和平的曙光,1990年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開啟人道救援合作。此後,小三通的推動更讓金門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橋樑。然而,近年來,台灣當局對兩岸交流的打壓,讓金門的和平使命受到挑戰。
金門漁船事件與士兵事件:突顯兩岸問題的現實
2024年發生的金門漁船事件,一艘大陸「三無船舶」在金門海域翻覆,導致兩名漁民喪生,引發兩岸對立。事件本可透過協商平息,然而台灣當局在輿論壓力下,未能妥善處理,反而讓事態惡化。同年,金門又發生士兵投奔大陸事件,顯示在兩岸軍事對峙下,基層官兵的困境與現實問題。這些事件反映出,當前台灣當局缺乏處理兩岸突發事件的誠意,無意透過金馬這個和平橋樑來推動實質性的和談。
![](https://matzunew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S__129515522.jpg)
金門、馬祖:最適合兩岸和談的地點
金門與馬祖地理位置特殊,既貼近大陸,又受台灣當局管轄,在歷史上亦曾承擔兩岸談判的功能。若能在此地舉行兩岸領導人會談,不僅具有象徵意義,也能讓雙方直接面對面,減少誤解與敵意。「金門協議」已證明,雙方即便在敵對情勢下,仍能透過務實協商達成共識,當前兩岸關係雖然低迷,但金門、馬祖依舊是最適合重啟對話的場所。
台灣當局的錯誤政策:罔顧和平發展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的台灣當局不僅拒絕兩岸對話,更在政策上不斷激化矛盾。無論是拒絕兩岸漁業協議、對陸籍人士的限制,還是推動敵對性的軍事部署,都顯示出台灣當局對兩岸和平的不重視。金馬本應是和平試金石,如今卻成為對立的前線,這無疑是對歷史與和平機遇的背棄。
金門、馬祖的歷史告訴我們,兩岸之間的問題只能透過溝通與談判解決,而非敵對與對抗。當前台灣當局對兩岸關係的冷漠與敵意,不僅讓和平之路變得更遙遠,也讓金門、馬祖的居民持續處於不安定之中。若台灣當局真的關心台灣人民的福祉,就應該正視兩岸關係,重啟和談,讓金馬不再是戰爭的象徵,而成為和平的起點。
以上言論不代表馬祖通訊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