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正廷
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閩東語的傳承與推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劉玉蓮老師,憑藉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及對語言的堅守,成為這場語言復興運動的領航者。她的故事,不僅僅是個人的堅持,更是閩東語背後承載的文化與歷史的重現。(劉玉蓮老師與閩東語故事之一,請見https://matzunews.com/4145/)
然而,為什麼要學習閩東語?為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劉玉蓮老師仍然如此堅持推動這門看似不再「實用」的語言?答案藏在她對語言的深刻理解與對文化傳承的無盡熱情之中。
為何學習與發揚閩東語?
「語言是我們的靈魂與記憶,沒有語言,文化便難以延續。」劉玉蓮老師談起閩東語時,眼神總是充滿著溫暖與堅定。她相信,閩東語不僅僅是一個族群的溝通工具,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這份信念來自她個人的經歷,也來自她深知語言消逝後所帶來的空洞與失落。
或許有人質疑,為何要學習這門在現代社會中逐漸消逝的語言?劉老師溫柔又堅定地說,每當她用閩東語與年邁的父親交談時,父親那失智的眼神總是瞬間變得清澈。「這不僅僅是語言的溝通,這是一種心靈的連結,是無法言傳的親情,是我們與過去的對話。」對劉老師而言,語言的價值遠遠超越實用,它是文化記憶的載體,也是族群身份的象徵。
推廣閩東語的挑戰
然而,推廣閩東語的過程充滿挑戰。儘管劉玉蓮老師始終堅信語言的力量,但現實中的阻力不容忽視。閩東語在現代教育體系中資源不足,師資培訓困難,且許多人認為學習這門語言「無用」,因而不願投入時間與精力去學習(台南大學高中教育電子報-閩東語在桃園地區推廣之狀況)。
劉老師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是,年輕一代對母語的陌生與疏離。隨著國語政策的推行,許多年輕人已經不會說閩東語,更無法與長輩進行日常交流。她感慨表示:「馬祖的年輕一代,不少人已經無法用閩東語和他們的祖父母溝通,這是文化斷層的真實體現。」這樣的困境讓她更意識到推廣閩東語的迫切性,尤其是在族群記憶與認同方面,語言是不可或缺的紐帶。
成就與推廣策略
儘管面對重重挑戰,劉玉蓮老師仍取得顯著的成就。在她的推動下,閩東語不僅成功地成為桃園市學校的選修課程,更在許多人的共同努力下被納入國家語言發展法,正式成為本土語言的一部分(台南大學高中教育電子報-閩東語在桃園地區推廣之狀況)(新竹美學館01 -閩東語第一-四題)。這讓許多孩子有機會重新接觸母語,並在家中與祖父母進行溝通。當學生們用閩東語與家人進行簡單的對話時,那份源自心底的滿足感,讓他們的學習動力倍增。
此外,劉老師還積極推動閩東語沉浸式教學計畫,讓學生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接觸這門語言,創造更多實際應用的機會(台南大學高中教育電子報-閩東語在桃園地區推之狀況)。她相信,唯有透過多元的文化活動,如語言劇場、故事導讀和耆老傳承等方式,才能真正讓這門語言生根發芽,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的對話中。
語言的傳承與挑戰
劉玉蓮老師始終保持謙遜,她常說:「我只是在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小事。」但事實上,她這些「小事」背後蘊藏的,是一位教育者對語言與文化的深刻情感與無悔的付出。在她的帶領下,閩東語不再只是一門逐漸消逝的語言,而是一段充滿力量的文化故事。她的堅持,讓我們看到語言復興的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重新與這份文化記憶接軌,繼續傳承下去。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劉老師始終相信,只要有心,就能讓這盞語言的燈火持續燃燒,照亮未來的路。
閱讀延伸
劉玉蓮老師閩東語文直播共學教學示範影片
國家教育研究院 閩東語及藝術領域課綱研修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208&content_no=3638
111學年度語文領域閩東語分級教材結合教學運用方式研習
https://www.gish.tyc.edu.tw/p/406-1000-3098,r65.php
文化部閩東語路徑導覽計畫「一起來說馬祖話」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98300
桃園市立仁和國民中學
https://www.jhjhs.tyc.edu.tw/modules/tadnews/page.php?ncsn=4&nsn=6040
113/10/25大勇國小馬祖劇場的報導
1110520台視台語台採訪網址
祭灶神、打鼓板 從戲劇一窺馬祖文化習俗